close


何謂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在敬拜和服事風格上比較現代的教會,就應該被標籤為「後現代」嗎?那真是不敬虔、世俗化的社會和教會嗎?更明確一點,城市豐收在尋求貼近文化的過程中,是否已經變成後現代了呢?

 

後現代主義是繼現代主義年代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或理念。一般認為現代派思潮於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的歐洲萌芽,而發旺於啟蒙年代(17–19世紀)。那段時間不論在科學、政治、社會福利和科技各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和進步。後現代即是對那段時期的反制;若就定義而言,《後現代》字面的定義就是「現代主義之後」。今天不論你察覺與否,社會正大量湧現越來越多的後現代思想。

 

現代主義這種理念,代表的是理性化跟分類化的社會。在現代派的世界觀裡,生命中的一切都可以、也應該能以理性的方式來詮釋。科學與邏輯在所有公眾議題中佔有絕對的主導性,任何事情都必須經由它們的角度來解釋。依現代派的世界觀,科學與信仰絕對無法共存,因為後者所指都是無法解釋的領域。正因為知識與智力受到無限上綱的推崇,現代主義者的社會分類自然而然地成為菁英潮流的趨向。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希特勒(Adolf Hitler),他深信阿利安人在所有人種中的絕對優越性,就基於他「科學分析」的結果,使得六百萬猶太人在他的大屠殺行動中喪命,因為他們根本不配在文明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後現代則挑戰現代時期所有的假設和信念;它嚐試完全、徹底地重新詮釋現今為一般接受或歸類的所謂知識。對後現代概念的人來說,善惡、對錯和真假的觀念無所謂絕對,都可視不同文化、不同環境而改變。因此,舉凡真理、現實、理智、價值、文字的意義、藝術、建築或任何型態的社會生活方式,後現代都呈現出文化與倫理的相對性。任何持武斷態度或相信絕對真理的人,都遭到他們嫌棄、或被視之為危險。

 

後現代這種世界觀厭棄社會分類的刻板印象,不論是按性別、年齡、種族,任何分類都包括在內。有別於現代論的勢利偏見,它反映的方式是能欣賞,並特別接受遭邊緣化的弱勢族群。它排斥沙文主義,更拒絕任何以性別、族群或任何原因對他人實行的壓制(白人之於黑人、男人之於女人、富人之於窮人、受教育者之於文盲、健全者之於殘障者、宗教化之於非宗教化等)。它尋求為社會遭邊緣化或排斥的這群逐漸增長的人口,擺脫困境而掙出一席之地。

 

在建築設計的領域中,後現代主義受到相當的接納與推崇。西班牙畢爾堡的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in Spain)--這座由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親自設計的雄偉建築,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顛覆過去使用線性邏輯的設計概念、挑戰建築設計既有的原則,使整棟建築完全沒有直線、每一面牆都是弧形的。不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觀察這棟建築,你都會看到全新不同的面貌。每張拍攝古根漢的相片,都無法抓到一模一樣的角度。不僅如此,由於這棟博物館座落在河畔,使得外圍的鈦金屬面板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反映出不同的色澤。這一切加總之後,沒有人敢說他能精確捕捉這博物館最完整的面貌;一切都取決於他所採取的角度及拍攝當時的時間。就因為無法掌握視覺的絕對性,大家都公認古根漢是後現代概念最佳的體現。

 

 

後現代的概念同樣也在藝術的領域裡呈現,尤其是廿世紀初美術界所掀起的達達派(Dada)運動,因為它所提倡的精神就是不斷質疑藝術界先前所設立的常規。儘管這樣的影響力也擴及文學、劇場和平面設計;但它最顯著的成就,還是在於它對美術基本理念之徹底決絕地挑戰。要表達這樣影響的最佳作品,可推達達派首屈一指的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的《泉Fountain》。

 

 

《泉》不過就是一個承接人排泄物的小便池。對現代派的人來說,小便池是實用又科學的器皿,來處理人的排泄物。杜象將人視為污穢、無價值的物品,轉換成昂貴的藝術品。他刻意將價值貫注在人們覺得毫無價值的事物上,因為杜象要證明一點:經過藝術的裝扮打造之後,社會便能看出事物的意義,我們也就能增加這物件的價值與重要性。由此便可窺見後現代與現代主義社會之間的極大差異:現代論者極為看重本質、而後現代派則更看重後天外來的價值。杜象以他的藝術作品表達出在後現代的世界裡,真相不僅取決於物件的本質(平凡、污穢的便池);更在乎外在社會對它的評價(昂貴的藝術精品)。

 

正如所有的理念體系或主義一樣,針對後現代主義,我們可以得出正面和負面的兩種觀點:

 

後現代主義的正面價值

1.  正因後現代不屑於之前那些高舉科學與邏輯之絕對而睥睨天下的態度,它便容許信仰與超自然有存在的空間。科學與信仰可以同時並存。
2. 後現代對受壓制、遭邊緣化的群體抱持較同情的心態,他們相信在人看來有些原本可能沒有價值,但我們可以賦予其價值。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有越來越多的牧師和教會領袖,開始覺得自己也是「後現代派的基督徒」。
(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0/november13/7.74.html)
3. 它對不同信仰和理念持較寬容的態度,也就為大使命開了更大的門,讓我們能以更多的愛與接納去面對非信徒。
4. 關於一個人在「真理」方面,只要你持相對或非絕對的想法,後現代提供了不同意見的自由空間。這使得人們在面對別人比較顛覆傳統的行為、風格、和個人偏好上,都比較不會有論斷或定罪的態度。這是解決自以為義的法利賽想法最好的解藥。
5. 它面對這個不斷多元化的社會,能有比較同理的態度;並挑戰我們不要跟今天現代人的思想和運作脫節了。
6. 控制、權力和確定性的概念,由愛心、服務和信心所取代。
7. 後現代容許更大的空間去接納屬靈和情緒的真相,認識論(epistemology關於知識的理論)已超越科學、邏輯和理智的侷限。
後現代主義的負面影響
1.  後現代對所有所謂的真理都抱持懷疑;到一個極端,對那些自稱明白絕對真理的人,他們就有相當的敵意。後現代想法的人可能會強烈反對人家去相信聖經的真實及絕對無誤。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譏嘲猶太-基督教的倫理系統是「奴隸的道德」,凡接受這種理念的人都是性格軟弱或天性怯懦。他認為比較強壯、敢於不同的人,就會拒絕這種倫理而創造出他自己的價值。
2. 後現代認為所有提出的知識或理論都同樣有其真確性,不論這樣的理論有多荒謬不合理(例如:「我不存在))。
3. 後現代的觀點認為,人純粹是社會架構所造成的產物。因此,它比較不重視人當依照神的話語而活的個人責任。
4. 若有人因為真實性去質疑別人的信仰,在他們的眼中就是不夠包容。
5. 人們所主張或過去已知的真理,都被認為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社會的(非個人的)立場才真正算數。但如果社會的態度認為奴役制度、種族屠殺或虐待婦女是可接受、或「正確的」呢?這樣就代表這些事是對的嗎?相對性的道德、文化和倫理價值若缺少客觀的標準,就可能在社會上導致非常恐怖的結果。
6. 後現代常常覺得任何方面的進步,不論是科學、教育或政治等等,都是有害的。進步就等於壓制邊緣化的弱勢群體。
7. 儘管他們對所有宗教抱寬容的態度,但他們卻不能接受任何宗教認為自己的信仰比其他信仰更好。這裡的弔詭之處在於,後現代竭力要推崇寬容,但他們卻無法接受有人不跟他們一樣堅持後現代的想法。
基督徒面對後現代主義的反應/回應
基督徒面對後現代主義,就像其他很多的案例一般,我們應當採取中庸、溫和的態度;接受正面的觀念,但拒絕負面的想法。他們認為個人單純是社會造成的產物、真理要由各自群體自行來決定等理念,都是我們無法接受的。當然個人的意見都是重要且當尊重的,但我們堅守聖經的絕對,論及當中的道德法和信仰的基本教義,我們堅決不動搖。
然而,雖然我們有自己的立場,但基督徒常常會偏向法利賽式、律法主義的心態。自以為義的保守派常想將教會孤立、淨化、跟現代社會完全脫節。我個人在這方面的立場是:在絕對的事物上(十誡、使徒信經等),讓我們堅持絕對;但在非絕對的事物上(喝酒、刺青、流行文化等),讓我們保有在耶穌基督裡的自由(加5:1)。
後現代一個很重要的貢獻,是他們首先開始重視那些邊緣化、先前視為不重要的人事物。這跟神的心完全相合,祂愛那些貧窮、不幸、破碎、受傷之人(賽58:10,路4:18-19,雅2:14-17)。
後現代的理念應當觸動那些害怕擁抱「社會福音」的人,讓他們更能接近、尊重並服事這個傷痕累累的世界。寬容這個詞並不是邪惡。身為基督徒,我們心中當緊緊抱持神話語裡的道德堅信;但同時間,我們也要更恩待、接納那些跟我們信念不同之人。平衡才是關鍵。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游刃有餘
後現代社會的本質就是多元化的概念:人們信奉著多到不可勝數的信仰和理念。面對有不同信仰的人,基督徒可能有三種不同的相處態度:
1.  排他論(Exclusivism)。 基本上它是秉持著「我對,你錯」的想法,對不同信仰之人,採取公然譴責的立場。使徒保羅就明白此點:要對人談論他的信仰,他並不需要靠著批評和定罪,先將別人的信仰大卸八塊。反而保羅試著以尊重的方式和他的聽眾交流,好為基督贏得這些人(徒17:22-34)。
2. 普世論(Universalism)。 一言以蔽之,這種想法就是「只要你很真誠,不論你信什麼,都是真實的。」這可說是與排他論處在相反的南北兩極,也正是後現代論者最常見的立場。但有潛在的問題使此一立場顯得無意義而荒謬,因為每一個宗教和信仰都宣稱他們的真理是絕對的。普世論者將寬容推到極端,儘管它一開頭似乎是為尊重,但最後將任何服事的努力都帶進死胡同。
3. 包容論(Inclusivism)。 「我們相信我們是對的,但能敞開討論,並接受不同的想法。」(請不要將包容論跟異端的「包容福音」(gospel of inclusion)弄混了。)《新牛津美國字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為包容論下的解釋是:「此努力或政策是要包容那些可能遭排除或邊緣化的人,如:殘障、學習障礙、或種族及性別的弱勢團體。」這是我們該採取的角度,好將上帝的愛能帶進廿一世紀這群日漸批判、精緻複雜的群眾。.
這樣,回到我們起初的問題上:城市豐收是一間後現代的教會嗎?我的回答是:既是且非。
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相信聖經是絕無謬誤、完全正確的神之道。我們信奉十誡和基督信仰的基本教義,如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等。
但另一邊來說,我們確實是後現代,因為我們尋求更寬容、接納及恩待人。我們去愛那些邊緣化、受壓制的人;並相信原本被人標為無價值的,我們能為他們增加價值。面對社會或流行文化,我們不是渾身是刺地敵對;乃是尋求能致力進入以作光作鹽(太5:13-16)。
當我們活在這個破碎、扭曲的世界裡,我不相信應該要讓基督徒保持他們的天真無知、避開社會嚴苛的現實。再一次強調:在絕對的事上,我們應當絕對;但在非絕對的事上,我們應當容許人有自由決定他自己的偏好,並給聖靈空間去親自帶領每個信徒。我絕不希望城市豐收教會孤立於世界之外,淨化到完全跟社會脫節。反而是希望能教育這世代的人、賦予他們能力,讓他們盡可能地發揮創意、活出多采多姿、活力充沛、精緻細膩的生活;但同時也滿有恩膏、順服基督、活出祂國度的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nghee 的頭像
    konghee

    Blog

    kongh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