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年8月16日,我受邀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參加國慶群眾大會。國慶群眾大會的演講就類似於美國總統所發表的《國情諮文》;對我們來說,這就是新加坡總理每年向全國民眾發表的演說。

 


 

當晚我坐在第二排,正好位於宗教聯誼會副主席Rustom Ghadiali的後面;身旁在坐的還有衛理會監督、天主教樞機主教、佛教僧人及回教領袖。整個講台設計、多媒體的整合運用及李顯龍總理所使用的高科技設備,真的讓人不得不佩服。國慶群眾大會整體設計的卓越完美及井然有序,確實值得讚賞。

 

今年剛好是新加坡自治的五十周年。總理先用馬來語、繼而用華語演說,而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他再使用英語表達;他呼籲全民要能跨越不同種族和宗教的差異,大家團結一致。總理演說的內容令我詫異不已,因為他的分享正與我們城市豐收教會在事工所實踐的哲學和價值觀不謀而合。從某方面來說,明白自己面對社會的態度並無敵對或抵觸,確實令我倍感欣慰;因這是上帝安置我們身處的地方,也正是神要我們去接觸、贏得的所在。

 

李總理:要達至長遠的成功,關鍵就在於維持社會的和諧與凝聚,尤其是種族和宗教界的和睦。我們曾討論過社會中有些潛在的裂縫,界於窮富之間或新加坡本地人和新移民之間。然而最深層也最危險的裂痕,則存在於種族與宗教之間。


若論種族和諧,這可算是我們基督徒的第二天性。聖經說:「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3:28)耶穌自己也敦促我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太28:19);此處的「民」這個字(希臘文ethnos)字面的意思就是不同種族或民族的百姓。如果我們拒絕與不同文化習俗的人結識、親近並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那麼我們便無法用神的愛去接觸他們。神所創造的世界包含著各種顏色、種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啟7:9-10)。若我們只在自己種族的小團體內生活工作,那無疑是與新約基督教的精神背道而馳。城市豐收教會令我感到非常自豪的一點是,(照我們2007年內部的調查顯示)我們的會友共由24種不同的國籍組合而成,不僅如此,其中還有更多不同種族的差異。多重民族的交融使我們更豐富,也讓我們這個群體更具國際化的外觀。

 

總理:[在多元宗教的社會中,]各方都需要有更好的認知與寬容,並樂意付出與接納。否則無論由何法治國,都可能有數不勝數的原因可以造成衝突,如:吵雜的噪音、停車空間、拜佛的香火、飛散的煙灰、寵物狗貓的細毛等。


我們多年來一直教導:儘管神的子民身處在不同信仰的百姓中,神仍然期待他們能興旺昌盛。很好的一個例子就是耶利米書29章所記載,那些流亡到巴比倫的以色列民。巴比倫百姓敬拜尊崇的神祇不下數千,他們的宗教價值觀與猶太人截然不同;然而神卻指示祂的子民:

 

  「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裏生養眾多,不至減少。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29:5-7)

他們要在那裡落地生根,在他們當中開創生意、經營謀利。他們當使自己完全融入地方文化,在那裡成家立業、生養眾多,使人口增添而不減縮,並貢獻回饋當地社會。他們不可以成為敵對反叛的小團體;因不論神將他們安置在何處,他們都當尋求那地的和睦與富足;若當地城市興盛,他們自然也隨之興盛。正是在這種多元宗教的文化環境中,神應許祂的子民:

  「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29:11)
這個應許也賜給所有生活在現今世界的基督徒。實際上,我們最能為神發揮價值之處,就是在此時此地的社會上,而不是等我們回到天家。真理教導我們:天堂只是我們暫時的等候區,之後我們要回到地上與基督一同執政掌權。正如聖經英雄約瑟、但以理和以斯帖一樣,我們面對這多元宗教的世界,應當採取非敵對的立場。關係在服事之前。當我們與不同信仰之人交往互動時,其核心因素就是信任。非基督徒對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信任,讓我們能對他們的生命說話,帶給他們真理、智慧和祝福?

總理提到「吵雜的噪音、停車空間、拜佛的香火、飛散的煙灰、寵物狗貓的細毛等」。讓我們確保自己每週的小組聚會,在鄰舍眼中不會成為噪音、污染和煩擾的源頭;當我們參加教堂聚會時,不要隨便(或非法)停車。讓我們活出耶穌基督的教導,能「愛人如己」(太22:39)。期盼我們睦鄰和體貼的努力,能成為眾人有目共睹的見證。

 

總理:就本質而論,宗教虔誠並沒有錯。宗教是人類社會一種正面的力量;尤其是在這個快速改變、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它為許多人提供屬靈的力量、指引、慰藉和使命感。但過強的宗教狂熱可能會有副作用,在多元宗教的社會裡特別需要謹慎管理。﹝舉例來說﹞積極逼人改教:將自身宗教強加於他人,導致煩擾與冒犯……發送基督教傳單,其內容攻擊其他信仰……有些團體在醫院中,力勸虛弱病患悔改信教。

 

很顯然,總理並不反對人悔改信主,也不反對我們去傳揚福音,但他勸勉我們當以文明禮貌的方式去做。雖然我們當熱心為基督贏得他人,但我們不應「逼迫」人家接受我們的信仰,從而「造成煩擾和冒犯」。我完全贊成他的看法。我們從未看見耶穌在福音書中以責罵、羞辱或定罪的方式,逼人相信祂。若真說耶穌曾被惹怒,也都是在會堂裡斥責那些宗教化的文士和法利賽人;那些人跟祂有同樣的信仰,但卻徒具虔誠的外貌而無信仰的實質。然而在面對一般大眾時,耶穌結交友善的對象,都是人們認為與祂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極為不同的人(太11:19,路7:34);祂很自然地與這些人交往、接觸和溝通。

 

我們看見保羅在雅典也展現出同樣的立場。儘管在他身處的城市中,人們崇拜許多不同的神明和偶像(徒17:16),保羅與雅典人互動時仍保有他一貫的寬容與禮貌,甚至稱讚他們有宗教的渴望與虔誠(17:22)。當然,他分享福音的內容絕無妥協,但他分享的方式非常體恤、文明且不加壓力,他讓這些新朋友自己決定是否願意接受他的信仰(17:32-24)。

 

「傳福音」(Evangelism)是分享好消息,這是個正向、善意的詞彙,今天連社會上一般的行業也會使用這個詞。比如說,谷歌(Google)有自己的「首席互聯網福音傳播者」(chief internet evangelist),擔任的工作是宣傳及行銷谷歌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而另一方面,「改教」(proselytization)則隱含負面的暗示,是一種誇張、過份狂熱地向別人推銷他自己的信仰,甚至到得罪、冒犯人家的地步。在某些沒有宗教自由的社會裡,改教是強迫一般大眾都得歸信入當地主導宗教的門下。此種作為不僅麻木、不體諒,更是幾近乎騷擾。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有人硬將他的宗教塞給我,或貶低我個人相信的基督信仰,都會令我非常不悅。就像在購物中心,若被白目的業務員抓住,糾纏不清地強迫推銷產品,會令你厭煩不已;改教,也使許多人倒盡胃口。

 

我們增長城市豐收教會的方式不是「推銷」福音,乃是「服事」人。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十章就讓我們看見新約中有效傳福音的模式。祂說每次我們接觸非信徒時,必須學著恩待人、學著祝福、學著用鼓勵的言語(10:5)。我們應當與不同信仰的人建立起真誠的友誼,與他們團契、同餐共飲(10:7)。再來我們應當找機會服事他們、滿足他們實際的需要(10:9)。唯有等到他們向我們敞開心扉,才是跟他們分享神國福音的時機(10:9)。這模式很清楚:恩待人、作朋友、滿足需要,等他們夠敞開了,才分享福音。在此重申,基礎原則非常明確:關係在服事之前。

 

新加坡眾教會在1980年代所採用那些不人性、抓瞎、「傳單滿天飛」的策略,已經證實沒有效果;基督徒反而在社會中惹人厭惡,造成的印象是一群過度熱心的宗教狂熱份子。對,既是基督徒,我們確實相信沒有基督的人將在永恆裡與神隔絕;但要向不信之人傳福音,要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方式才行。我們不是別有居心,乃是帶著愛心、無條件地去服事人,傳福音的機會就會自然湧現。

 

總理:偏狹 ── 既不尊重他人的信仰,也不包容相信其他宗教之人;這種情形甚至可能出現在家人之中。有些子女因脫離原先父母的宗教改信別教,而不願在父母喪禮中履行子女應盡之責,有些甚至不出席其葬禮,真可謂是不孝之最。

 

再次要說,聖經中如約瑟、但以理、以斯帖和保羅等英雄都證明了一點:跟有不同信仰之人相處,並不會「污染」他們靈裡對神的純潔。約瑟擁有法老所賜的占卜之杯(創44:5);但以理在巴比倫的術士和行法術的人當中工作(但4:7-9,5:11-12);選美皇后出身的以斯帖,生活在波斯國王的後宮之中(斯2);與雅典拜偶像的人在一起,並不代表保羅就跟他們沆瀣一氣(徒17:16-17)。

 

實際上,最能顯明真實基督的方法,就是去愛跟你截然不同的人(約13:34-35)。愛人意味著,即使你們意見相左,你仍接受他們的原貌、尊敬禮遇他。

 

總理論及子女應盡的孝道。孝敬父母不僅是亞洲文化,更是合真理、神聖的價值觀。十誡的第五條即申明:「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5:16)只因不照基督教的儀式舉行,便拒不出席父母或祖父母的喪禮,的確是「不孝之最」。在舉哀的時刻,我們身為滿有愛心的基督徒,便應隨侍在家人身旁,陪他們行過這條「死蔭的幽谷」(詩23:4)。我們全然「不怕遭害」(令主擔憂、被邪靈附身等),而是確信神與我們同在(23:5)。記得,耶穌基督的寶血已然遮蓋我們,並有聖靈在我們裡面。

 

在喪禮儀式中履行子女應盡之責,則須因地、因時制宜;我們需要在靈裡有更敏銳的分辨來處理,因為葬禮中也有部分儀式,與宗教或迷信無關。對逝者鞠躬致敬或瞻仰遺容並不代表你在拜祭他們;只要非關宗教傳統的儀式,我們就當盡可能與全家人一起參與。

 

總理:排他 ── 區分成不同的專屬小圈圈,不與其他信仰的人相結合。直接來說,可能是物以類聚的偏好;但也可能是偏狹間接造成的結果。舉例來說:比較不願跟別人同桌共餐,或因聽說瑜珈和太極有宗教的成分,就不贊成這些運動。

 

首先,耶穌告訴我們要與非信徒共同吃喝(路10:7),這對我們基督徒而言應當不成問題。

 

那瑜伽和太極又怎麼說呢?瑜伽常和印度教相聯,太極則與道教有關。但無庸置疑的,這些體能訓練對我們身體的健康是有益的;因此問題同樣在於它們當中是否包含宗教的成分,這完全取決於練習的情況和教導的老師。新加坡和世界上許多都會城市一樣,體育館或健身房常教瑜伽和太極,視為健身運動的一部分,和有氧運動(aerobics)或彼拉提斯(Pilates)一樣,完全不含任何迷信的因素。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在所著的《哥林多前書註釋》中教導我們:非信徒對社會所做出的良好貢獻,只要其中不含宗教的迷信,它不但是榮耀神,也可供基督徒自由享受。

 

在台灣和印尼,我就親身認識一些牧師,他們有聖靈充滿但也常練氣功。當然他們不會對偶像祈禱、誦經、也不是相信有什麼魔法神力或去改信道教;他們更絕對沒有被邪靈所附。我認識那些打太極或練瑜珈的基督教領袖中,沒有哪一位是因此就失去了他們靈命在主耶穌基督裡的聖潔。

 

但這些古老運動豈不是都有非基督教或甚至敵基督教的根源嗎?如果要照此推論,那我們在慶祝聖誕節的時候就不可以用聖誕樹了。大家都公認聖誕樹的起源是出於異教:古埃及人在冬至時用樹枝裝飾自己的房舍,用以象徵來世;希臘異教徒則使用這些樹來敬拜他們的美麗女神亞朵尼(Adonia);羅馬異教徒會在仲冬節裝飾他們的樹木,來尊榮太陽神;在北歐,古代日耳曼人把果實和蠟燭綁在常青樹枝上,以崇拜沃登神(Woden)。(順帶一提,英文的星期三(Wednesday)就是依這位神的名稱而取的。)

 

實際上,英國清教徒長久以來都譴責人們,不當使用聖誕樹、聖誕柴木、冬青、檞寄生等。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在講道時極力反對「異教傳統」,諸如聖誕報佳音、裝飾樹木和任何歡喜的表達,這些都褻瀆了這「神聖的節日」。儘管如此,多年下來,人們早已「破除」聖誕樹的偶像含義,而成為教會慶祝基督降生的主要象徵。對各處的人們而言,它是新年希望的象徵,也是大地回春的期盼。如今的教會甚至有「歌唱聖誕樹」,並高唱聖誕佳音來頌揚基督的誕生。原來是完全非基督教的事物,隨時間推移,已徹底變成基督教的一部份。

 

提多書1:15說:「在潔淨的人,凡物都潔淨,在污穢不信的人,什麼都不潔淨,連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穢了。」若有任何事會令你內心不安,請不要去做。但同時間,若別人跟你持有不同的偏好或堅信,或你認為他們不像你一般熱心跟隨基督,也請不要貿然定人的罪。

 

總理:所有族群都必須施展寬容與節制。基督徒不能期望新加坡整個成為基督教社會,而回教、佛教、印度教和其他群體也需有同樣的認知。是許多不同信仰的人,共同享有這個島嶼;而每種信仰都各有不同的教導和實踐。單在一群人當中可適用的規定,不能制定為法律強加在每個人身上。回教徒不喝酒,但不能因此就全面禁酒;面對賭博亦然,儘管有好些宗教反對它。「各從其志」當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指導原則......其次,宗教必須與政治劃清界限......再次,政府必須保持其宗教的超越性。政府的權力是來自人民的授與及委任;制定法律不是基於天賦的神權,乃是國會依公眾利益而裁決。

 

聖經一再教導「至尊的律法」(雅2:8),即我們通常所稱的黃金原則: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我常自問:像我這樣身為基督徒,如果我所生活的國家有所謂國教(不論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或摩門教都好),他們硬照他們宗教的價值觀來制訂法律,並強迫我們接受遵守,我會樂意嗎?當然不會。即便像我這麼熱愛聖經的人,要是硬讓我嚴格遵守猶太教所強調的舊約禮儀法、飲食法和民法,我會樂意接受嗎?當然不希望。這樣,我們也應設身處地為那些信從不同信仰之人設想,當他們聽到我們口無遮攔地宣揚要有基督教國家,將聖經誡命訂為法律要所有人遵守,他們又會作何感想?我相信情況變過來,他們的反應應該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你看,即使在基督身體當中,我們都無法在服事的風格和哲學上達成一致。假設今天真的有個基督教政府要來建立基督教國家,那我們當奉行哪一個宗派的教義呢?是聖公會、浸信會、神召會、天主教會還是基督的教會?單單想到會有多少宗教化、僵硬的律法規條,會強加在所有強調信心、靈恩的現代化教會身上,就會令我不寒而慄。

 

神的旨意真的是要在這個時代中,建立起實質的基督教政府和國家嗎?對此我有所保留。即使在耶穌復活之後,他那些狂熱如昔的門徒問祂:「主啊,祢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耶穌的回答是:「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徒1:6-7)從聖經經文來看,這樣的事在目前的時代還不會很快地發生。

 

民主之美就在於它能基於眾人的利益,來竭力追求人權和自由。我也贊成政教分離,因基督教是尊重自由意志的宗教。面對那些沒有跟從基督教導的人,我不會想要強把我們的誡命加在他們身上。就算保羅當時因為信仰而遭受逼迫,他也從來沒有想要鼓吹人去推翻壓制他們的羅馬政府。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麼?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讚;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你若作惡,卻當懼怕;因為他不是空空的佩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羅13:1-7)

即使當時在位掌權的是尼祿凱撒,保羅還是為那世俗化的羅馬帝國背書。保羅教導我們當順服世俗的律法、納稅、尊崇並敬重掌權的政治領袖,儘管他們只有世界上的權柄。實際上,保羅希望我們經常為他們禱告。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2:1-2)

只要世俗的政府能保障人們擁有聯合國人權憲章的「四大自由」:(1)言論表達的自由、(2)信仰敬拜的自由、(3)免於貧窮缺乏的自由,以及(4)免於恐懼的自由,福音就能在那個社會上興旺。我當然不希望由政府來立法規定我應當相信什麼、當如何敬拜或是如何實踐我的信仰;我當然也不相信不上教會的社會大眾,會希望我們強逼他們接受我們的屬靈信仰。讓我們盡力繼續保持政教的分離。

 

總理:[有關最近AWARE機構的爭議:]關於同性戀政策以及學校內的性教育,人們各自的觀點之間,可能存在相當的歧異;但政府在此議題上的立場非常明確。

 

在這個敏感話題上,我的立場是:無論他是同志或非同志,異性戀、雙性戀還是同性戀,我們要將耶穌基督的愛介紹給每一個人。但如果男同志或蕾絲邊覺得教會根本仇視他們這些人,他們又怎麼可能經歷到神呢?在教會裡,我身為會眾的牧者,當然不希望引狼入室,任由任何不懷好意的好色之徒來占我會友的便宜;不論他是異性戀或同性戀,我的態度都一視同仁。但如果這個人並不會在會眾裡造成任何直接、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要採取「各從其志」的寬容。我們都是靠恩典得救的罪人。我希望城市豐收教會強調的是救恩,而不是每個人的性取向。一旦一個人得救之後,我相信神的話語和聖靈會帶領他們明白一切真理、進入聖潔。

 

總理:因此,我們今晚也邀請宗教領袖們前來共襄盛舉。請幫助你們的信眾體諒我們的限制,並引導他們在實踐信仰的同時,也能以整體處境為慮。請教導他們遷就包容,因這正是所有宗教都在傳講的。我期待宗教團體會繼續在新加坡行善助人。

 

「寬容」、「遷就」、「相互信任」以及「接納包容」都是城市豐收教會朗朗上口的常用語。對我們來說,這並不是陌生或新鮮的概念,而是新約基督信仰的價值觀;這也正是我們城市豐收教會一直以來運作的方式,是已經整合在我們DNA中的一部分了。過去20年來,我們是靠著愛人、服事人使教會增長,而不是靠打擊其他種族、宗教或團體來達成。讓我們繼續積極地進入文化,在這地上作光作鹽(太5:13-16),以提升促進眾人的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ngh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